1、色彩丰富,变化自如
声音和音乐一样,都是生命的外化,不同的颜色,反映着内心不一样的情感和情绪。
每一个人,从幼儿到青年到中年再到年迈,这各个阶段的声音都会有不同的特质和颜色。播音主持时的感情随着作品不断变化运动着,声音色彩也在对比变化中体现出来。
声音色彩,就像画家的调色板,越丰富细致就越能传情、越有表现力。所以我们学习吐字发音的基本方法,是为了有利于声音的变化,而不是为了追求固定不变的音色。
2、准确规范,清晰流畅
有声语言艺术要用标准的普通话,语音必须力求准确规范。吐字的清晰度要高,但不能有“垒块”,不能“蹦字”,字音要流畅过渡,让人听起来像“潺潺流水”迂回向前,生动活泼。
3、圆润集中,不失明朗
这是对有声语言艺术声音基本色彩的要求,发音与吐字两方面都包括在内。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声音要润泽,不干涩;吐字要“珠圆玉润”,颗粒饱满
声音不散,字音不扁——这就是“圆润集中”的含义。朗诵,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,是激励鼓舞人、丰富和愉悦身心的一项活动。因此,朗读时声音更要明朗,才能使人听后产生快感。
4、刚柔并济,虚实结合
这句话的要求就是,发音吐字要有韧性、有弹性,能刚能柔,有实有虚。由于性格和性别的不同,一般的说,男声偏刚健,女声偏柔美。如果颠倒了,就让人听着感觉不舒服,这是就男女生比较而言。
但是,无论是男声女声,都不能一味的刚或者一味的柔,都要求在自身声音条件基础上的能刚能柔,刚柔并济。要知道,“过刚则直,过柔则靡”,一味的刚挺起来呆板生硬,一味的柔听起来萎靡不振,这都是我们播音主持用声所不取的。
声音还要虚实结合,有人追求声音“亮”,或者说“金属声”,过多的用实声,听起来显得“拙”,不能够很好的表达细腻的情感;还有人追求声音“柔美”,“有感情”,而过多的用气声,听起来显得“假”。
用声只有刚中有柔,柔中有刚,虚中有实、实中有虚,刚柔并济、虚实结合,随着意义和感情表达的要求而灵活运用,才是正确的方法。
一、气泡音练习
所谓气泡音,是指让气流微微冲击声带,均匀地发出近似“ɑ”的音节,像一连串的气泡一样。具体一点讲,就是在发音时使两条声带微微靠拢,用微弱的气息轻轻地吹动声带,发出一种像空气在水中起泡儿的声音。
事实证明,气泡音练习法对实现声带振动的平衡性、灵活度,同时促进声带的生长与其增加声带肌的力量都是非常有效的。具体训练步骤为--
第一步,训练时间要选择在清晨刚起床、充足睡眠之后,千万别选择在声音已经用疲劳的时候。
第二步,口腔和喉部肌肉要处于放松状态。
第三步,开始轻声发“ɑ”的气泡音。要求:发音均匀、持久、不能间歇;不能时大时小、时无时有;气练的时间不宜过长,几分钟即可。
注:训练材料为:
ɑ……
二、哼鸣练习(见图2-9)
哼鸣练习是建立在气泡音训练的基础上,并且比气泡音训练又前进了一步,它使两条声带靠得更近一些,当然,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量也更强一些。
哼鸣训练是以鼻韵母m、n、ng为训练材料,通过发m、n、ng,特别是m这个鼻韵母来提高声带肌的弹性,增强声带的颤动力量。具体训练步骤为--
第一步,口腔和喉部肌肉要放松,双唇微闭,牙关打开,口腔呈自然状态。
第二步,开始发m音节。发音过程中,先让气息通过咽腔到达口腔前部,在此处首先振动取得微弱共鸣。
第三步,气息接着返回咽腔上达鼻腔并通过鼻腔流出,引起鼻腔共鸣,形成口鼻联合共振。
第四步,结合气息训练,开始做哼鸣声音的高度和强度逐步增加训练。注:在此过程中,训练者会深深体会到共鸣点的变化:先是口腔共鸣,接着是鼻腔共鸣,再接着是头腔(额窦)共鸣,最后是三点连线、扩展成面,双唇开始微微振动,而整个面罩似乎都在麻木之中。
注:训练材料为:
m……
n……
ng……
特别声明:哼鸣“m、n、ng”,3分钟即可,也就是每一个韵母,哼一分钟。练声之前,一般先进行哼鸣练习。
图2-9
声带的基础练习做完之后,接下来就可以进行音高、音强、音色的训练了。
注:音高、音强、音色的训练,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弹性。所谓的声音弹性,是指声音随着感情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伸缩性和可变性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演讲时声音的表现形式对自己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。所以,本书不再另列一节来讲解关于如何获取声音弹性的内容了。